華陰老腔
華陰老腔
華陰老腔
華陰老腔是明末清初,以陜西省華陰市,久為華陰市雙泉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非常追求自在、隨興的痛快感,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此類表演方式也被譽為黃土高坡上“最早的搖滾”。
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采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民間俗稱為拉波);伴奏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使其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但又鑒于該劇種這一特殊情形(家族戲),依然處于行將消亡的瀕危狀態,迫切需要長期保護。
2006年,華陰老腔已入選首要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譚維維因電影《白鹿原》與華陰老腔藝術結緣,和華陰老腔的老藝人們在央視春晚上為觀眾帶來一首《華陰老腔一聲喊》。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華陰市華山老腔藝術保護發展中心獲得“華陰老腔”保護單位資格
溯源
陜西省華陰市雙泉村是一個位于西岳華山腳下的小村莊,黃河、渭河和洛河在村莊附近交匯,村子里代代相傳一個老腔皮影戲班。皮影戲在陜西一帶并不少見,但是雙泉村的這個戲班子卻會一種叫作老腔的獨特唱法。據說早在西漢時期,這里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都城長安。帶頭船工為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就是老腔的由來。
老腔名稱之來源說法有二,一是與當地流行的其他劇種相比,年代較早,尤其是音樂顯得古樸悲壯、沉穩渾厚、粗獷豪放,為古老之遺響,所以稱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從湖北老河口的說唱傳到華陰演變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個字來命名為老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