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素鼓
華陰素鼓是陜西地區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鼓舞,它的發端可以上溯到先民的漁獵時代,模擬狩獵的原始舞蹈招式,是它的基本鼓舞特點。它有明顯的自娛功能,在歷史上曾長期用于河岳的祭祀。
素鼓是華陰古老的民間鼓舞形式,又名數鼓,它的節目名稱幾乎都冠以數字,故名。表演時,人居其內,鼓列其外,隊容龐大,節奏緊密,時而跳躍旋轉,時而閃轉騰挪,如士兵之鏖戰,似農戶之畋獵,鼓鑼交響,氣勢恢宏。已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主要價值
一、原生態的古文化史價值
素鼓有上五千年的歷史淵源,它是先民們狩獵生活鼓舞化的寫照,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捕捉到一些有關中國上古氏族社會酌一些部族文化信息,而這些文化信息正是上古史學的重要活性史料。
二、形象的風俗志價值
民間社火是一軸獨具地方風情的民俗畫卷。而它的產生和演化又與民族崇拜信仰分不開的。民族的崇拜活動主要是通過祭祀形式來體現的。素鼓在長時間內主要參與祭祀活動,每年的開元清晨,該村的民眾都隨著素鼓樂隊前往法興寺、太虛庵迎神,雖然后來演化為一種群體的娛樂活動,但其所以叫社火、可見它還是與古時的春社祭祀有著因襲關系,因此,解析素鼓現象,對于認識民俗與信仰、民俗與娛樂、民俗與藝術等民俗學的諸多命題是會有借鑒意義的。
三、尚武的視聽審美價值
素鼓聲勢恢弘,場面壯觀,動勢激越,金鼓齊鳴,聲情并茂。猶如獵場圍獵,沙場對壘,具有撼人心旌的視聽覺效果,給人帶來陽剛美的藝術享受,因而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四、潛在的文化市場開發價值
由于泉店素鼓自身固有的社會文化價值,尤宜于參與大型的慶典節目,解放后在各次的大型文藝集會中,屢屢榮獲殊榮:一九五五年,由老藝人張賢斗整理傳授的《五龍二虎逼彥章》參加了陜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接著又參加“五—”觀禮表演,獲優秀表演獎,千禧之年,在張江濤、康勝牛、張衛東等人的引導下,素鼓經創意排練,參加了北京龍潭廟會,獲銅牌獎,次年又獲得了銀牌獎。又多次應邀出演山東、山西等省的藝術賽事,同時在全國棋類節,世界攀巖節中都參加了表演,均獲美譽,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均錄制了專題影視。已取得了相應的社會效果和市場效益,但素鼓這一優秀民間文化遺產還存在著較大的利用空間,它的文化市場潛力還有待于當地政府保護性的開發。